正文 第71章 师法天地自然

作品:《我在唐初有家店

    当杨文华说出以一己之力,靠着崔家几千商队之人,就把高句丽赶出了辽东。

    让群臣哗然的同时,也引起了一些有心人的敌视。

    高居陛上的李世民先是一惊,看着郑家几人的表情后,眼神一凝,问道:“几位郑卿家,是不是与三藏大师有什么误会,可以说出来,让朕为你们调解一番嘛。”

    郑善一把拉住兄长的手腕,自己出班奏道:“些许小事而已,不敢劳烦圣上过问。”

    郑善的这句话,顶得李世民差点吐血,心里面对世家的厌恶顿时又增加了几分。

    杨文华看着依然对着自己冷笑不已的几人,心里面暗暗记下了几人的模样,五姓七宗的郑家?

    那就好好的玩玩儿。

    这里面有问题啊,殿中诸人,都一副看好戏的样子,一个五姓七宗,一个神秘而大胆的东归僧人,接下来有大戏看了。

    这时,外面传来了马蹄声,打断了殿中的异样气氛。

    不一刻,刚才离开的武将,牵着杨文华的枣红马走了进来,对着李世民行礼后,回禀道:

    “圣上,此马蹄上有铁,行走于一般乱石上,几可如履平地,蹄上之铁实在是用的精妙。”

    还没等殿中诸人发表看法,几个内侍又抬着曲辕犁,匆匆的走了进来,其中一人对着李世民禀报道:

    “圣上,此犁实是好用,只需一头耕牛,就可拖动此犁行走如飞,且犁的田地还比直辕犁深一些。”

    “好,哈哈哈,真是好啊。”

    连着两个好消息,让李世民惊喜不已,殿中诸人也议论纷纷了起来,看着杨文华的眼神顿时大不一样。

    如果开始殿中诸人对杨文华,还有些轻视和怀疑的话,此刻就变成了期待了起来。

    当然,郑家几人的脸色,此刻变得更加难看了几分。

    还没等诸人感叹什么,又有两群内侍抬着两个沙盘进入了大殿之中,众人都好奇的看了过来。

    两个沙盘皆是一些起伏的地形,加上中间一条沟渠组成,由于时间仓促,所以做的也比较简陋。

    不同的是,一个沙盘上面覆盖着草皮,一个沙盘却只是简单的黄泥而已。

    在众人好奇的目光中,杨文华对李世民行了一礼后,说道:“圣上想要治水,首先就得知道水患是从何行成的。

    此物,贫僧称之为沙盘,它不但能让大家对地形有一个直观的了解,可以用于行军布阵,也能让大家了解一下水患的形成方式。”

    “那就请大师为朕讲解一二吧。”

    得到李世民的允许后,在杨文华的吩咐下,几个内侍开始用竹筒吸水,对着两个沙盘的上方喷射了起来。

    雾化的水汽洋洋洒洒的飘落在沙盘上,不一会儿,沙盘中间的沟渠就开始积水,并顺着缺口流了下去。

    两米见方的沙盘,在喷洒了两桶水后,两个沙盘就已经显出了门道来。

    有草皮覆盖的沙盘,基本没有什么变化,流出来的水也相对清澈一些。

    而没有草皮的沙盘,流出来的水十分浑浊,而且不但沙盘平面变矮了一点,中间的沟渠更是有了明显的变化。

    整段沟渠都出现了一些明显垮塌,前面一段还好一些,后面一段沟渠已经出现了淤塞的情况。

    继续喷水之后不久,没有草皮的沙盘由于淤塞严重,一些地方出现了大坑,水流不畅之下,泛滥就这样开始了。

    如此直观的呈现方式,殿中诸人自然得到了一个直观的认识。

    “大家都明白了吧?”

    杨文华笑了笑后,上前把有草皮的沙盘给改动了一下,把上流位置弄了几个大坑出来。

    “只要河流沿岸的草木繁盛,那么水患就不易出现,对河道的梳理也能事半功倍。

    如果再在上游修建一些水库,这样一来,涝时就可储水,不但能使下游,在大范围降雨之时很快泛滥,而且还可以让储存下来的水,在旱时使用。”

    有草皮覆盖的那面,在有了前面的几个大坑,继续喷水之下,沟渠中的水流自然就变小了。

    事实证明了,杨文华的话是正确的。

    今后只要依此理论行事,就算还有水患,也将不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了。

    这么明显的答案,大家自然对杨文华大为佩服。

    李世民更是高兴的连连叫好,“好好好,哈哈哈,大师果然学究天人,不但技艺了得,这师法天地自然之道,更是奇妙绝伦啊。”

    “哼,虽有点本事,可凭此治水之道,就称师法自然,怕是口气难免大了些。”

    就在殿中诸人都欣喜不已的时候,殿中一个刺耳的声音传了出来。

    杨文华看着说话之人,顿时眼中闪过寒光,“不知这位大人是哪一位,又对何比较精通?”

    “老夫郑善,至于说精通嘛,老夫虽不才,对治理儒学,对天文,对治理地方,还算有些心得,不知三藏大师有何见教?”

    看着这个清瘦的中年人,杨文华不屑的笑了笑了,“如果我说今年关中会大旱,并伴随蝗灾,不知这位精通天文、儒学与治理地方的,郑善大人会怎么看,又怎么办?”

    “笑话,你说有旱灾就有旱灾,你说有蝗灾就有蝗灾吗?”郑善立马反唇相讥道。

    杨文华的话一出口,殿中诸人,大都不以为然,有些却带着忧虑。

    李世民心里一紧,没去管郑善的话,忙对杨文华问道:“大师从何得知今年关中会有旱灾蝗灾的?”

    “也是师法天地自然之道。”

    杨文华自信的笑了笑,“今年关中百年老树,皆发芽大不如往年,告诉贫僧关中必有旱灾。

    今年关中雪少,翻出来的土地,里面诸多的虫卵,加上旱灾,告诉贫僧关中必有蝗灾。”

    李世民有些迟疑的问道:“大师的自然之道精准吗?”

    “世事皆是有迹可循的,就好比草木消失必出水患。

    百年老树发芽少于往年,自然是它感觉到今年会大旱,出于自保才少发芽的。

    而去年雪少,没有把虫卵冻死于地下,加上干旱蝗虫少食,自然就会聚集成蝗灾。”

    (本章完)